蘇軾二賦是怎樣成為吉林省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呢?

蘇軾二賦是怎樣成為吉林省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呢?

2018-01-12 18:16:28來源:光明日報







寶貝檔案

姓名:靜電機

蘇軾《洞庭春色賦 中山松醪賦》卷

昵稱:

蘇軾二賦

年齡:

900多歲

主人:

蘇軾

住址:

吉林省博物院

個性簽名:

詩意棲居

在吉林省長春市城區東南方向,號稱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公園沿著名為 長清 的公路蜿蜒伸展開去,茂密的松林裡面包裹著的,是與臺灣日月潭有 姊妹潭 之稱的凈月潭。鬱鬱蔥蔥的森林圍住一潭幽深的靜水,讓這裡詩意昂然。

蘇軾二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院供圖

更濃的詩意卻藏在森林邊上吉林省博物院的大樓裡。

錢芳做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保管部保管員已經13個年頭瞭。十幾年來,她和她的同事們成為世界上最靠近北宋大文豪蘇軾最長書法作品的人。那幅作品是蘇軾親筆手書的自己的兩篇賦,為目前所見蘇軾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的。

900多年前的蘇軾二賦何以 闖關東 來到瞭吉林,又是怎樣成為吉林省博物院 鎮館之寶 的呢?

詩在酒裡作,字隨雨滴成

窗外雨聲大作,唰唰的聲音越來越急,仿佛千萬片樹葉在奔跑。這雨聲像極瞭無法趕路的旅人的心情:急迫,卻寸步難行。

屋裡的男人卻被這瓢潑大雨激出瞭雅興。他想起瞭三年前朋友送給自己的以黃柑釀就、名為 洞庭春色 的美酒,也想起一年前自己用松節釀酒的諸多往事,盡管他曾經就這兩件事情寫瞭兩篇文章,仍意猶未盡。於是,他備足筆墨,鋪上白麻紙,就著 樹葉在奔跑 的聲音,沉靜而昂然地潑墨揮毫靜電油煙處理機

他撇開瞭貶官的失落,也沒有把大雨的到來看作一種耽擱。他享受著旅程,享受著美酒,享受著詩情,享受著筆墨與紙張的觸碰,享受著生命在大地上回響的磅礴歌聲。

這一天是公元1094年陰歷閏四月廿一日,這裡是如今被稱為河南睢縣的一傢客棧,他正在被貶往嶺南的途中,這個人是已經59歲的蘇軾蘇東坡。

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 洞庭春色 。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為作賦。後予為中山守,以松節釀酒,復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在二賦長卷的自題中,蘇軾寫道。襄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睢縣。

雨聲裡,《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一揮而就。

傳承在手上,詩意在心中

1945年8月中旬的一天,急促的腳步聲驚動瞭長春市四分局附近的一座民宅。劉忠漢,偽滿洲國下級軍官,急匆匆地推開自己的傢門,把一幅手卷和幾件偽皇宮內的餐具放到妻子的面前。他告訴妻子,溥儀已經出逃,皇宮大亂,這是趁亂拿出來的東西,務必好好保存。隨後,他看瞭一眼嗷嗷待哺的兒子劉剛,轉身離去,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交到劉忠漢妻子手上的長卷就是蘇軾當年在大雨中書寫的、為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帝王將相所傾倒的 洞庭春色 中山松醪 二賦長卷。

據載,蘇軾二賦成卷之後被視作至寶,先後被金末元初的郭仲實,明代楊士奇、李東陽、陳從訓、張孝思,清代鄭達、張應甲、季振宜、梁清標、安儀周等文人墨客收藏。乾隆十一年入清內府。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將其從紫禁城帶到天津。1932年,溥儀潛至長春,二賦也隨他一起踏上瞭關東的土地。在長春偽滿皇宮,溥儀把二賦連同其他珍寶藏在一座被稱為 小白樓 的建築內。1945年8月,隨著日本的潰敗,溥儀匆忙離去,大部分國寶來不及帶走,始有二賦散落民間的命運。

1982年11月,白雪開始覆蓋吉林市這座山清水秀的江城。時任吉林市史學會副理事長的當代著名書法傢、篆刻傢劉廼中先生,認識瞭一位新朋友 吉林市五中歷史教師劉剛。他告訴劉廼中,他傢是1946年從長春搬到吉林市的,他父親叫劉忠漢,傢裡收藏瞭一件署名蘇東坡的手卷墨跡,不知是真是假,想請劉廼中幫助鑒定。劉廼中眼前一亮,當即同意。為慎重起見,劉廼中請著名書法傢金意庵先生共同鑒定。

1982年12月7日下午一點,劉剛當著專傢的面小心翼翼展開手卷,那自然天成、得心應手的清新字跡,那白麻質地、氣色如新的七紙接裝,那累累朱印、鑒賞收藏的66枚鈐蓋,振動瞭在場的每一個人。

歷經900餘年的文化瑰寶在關東現身瞭。

既為真品,劉剛向兩位先生表示,有意獻給國傢。於是,由金意庵出面致函吉林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前身)。大喜過望的吉林省博物館立即派人前來接洽,其中就有後來的著名書法傢段成桂先生,時任吉林省文化廳副廳長賈士金也隨後趕來。1983年1月26日,吉林省博物館舉行瞭隆重的入藏儀式,並獎勵劉剛19000元。

蘇軾二賦重新發現的消息很快轟動瞭國內書畫界。1983年6月,故宮博物院著名書畫鑒定專傢徐邦達、劉九庵等人專程來到長春,確定此卷為東坡真跡無疑。 張墨李箋成五合,精光照眼一驚呼。 徐邦達先生這樣表達東坡真跡重現的喜悅。

藝術的珍寶,關東的福氣

輕輕打開囊匣,取出黃絹包裹的卷軸,緩緩展開,900多年前的蘇軾二賦,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墨色如新,那份濃鬱的詩意未減分毫。

現存的二賦,由七張白麻紙接裝而成長卷,橫306.3厘米,縱28.3厘米。《洞庭春色賦》在前,行書32行,287字;《中山松醪賦》在後,行書35行,312字,兩賦末端為自題,10行,85字,前後總計684字。

寫酒、頌酒是蘇軾二賦的主題。這位把 東坡肘子 東坡肉 留在中國人舌尖記憶中的大文豪,對酒情有獨鐘,酒是他詩情的黏合劑。對於 夜飲東坡醒復醉 的先生,美食、美酒、美詩三者恐怕無法分開。既然當年王羲之曲水流觴做《蘭亭集序》,開瞭中國文人書寫、飲酒、唱詩的頭兒,豪氣沖天的東坡先生豈能不深入其中,讓這文人雅士的人生況味更加奇絕?!

書寫二賦之時,蘇軾59歲,正是筆力鼎盛、老辣之時。整幅長卷,結體短肥,筆意相通,閑雅飄逸。有人評其字 如棉裹鐵 ,又如 老熊當道 ,在平實、樸素中汪洋浩蕩。其傳世名作《寒食帖》更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同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而二賦則書寫在《寒食帖》之後,筆力更趨巔峰。

明代書法大傢張孝思題贊二賦: 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鬱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 明代書畫鑒藏傢王世貞則稱: 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清乾隆皇帝十分喜愛 二賦 ,曾多次題款,贊曰: 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

作為 鎮館之寶 ,吉林省博物院對蘇軾二賦的收藏可謂精心之極。2015年搬到新館址時,博物院聘請的是專業 運送專傢 ,運載的汽車具有防震功能,當時還安排瞭警車護道。

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一大批師法古今的書法傢在關東成長起來,並且蜚聲海內外。他們其實是在用手中的筆,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毅果敢、氣定神閑的詩性致敬!

一邊是美麗的自然景觀 凈月潭國傢森林公園,一邊是藏著蘇軾二賦的人文景觀 吉林省博物院大樓,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交相呼應,歷史與未來遙相唱和,詩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祥和地棲居在關東大地上。

靜電機推薦
C288F77B5A4E97CB
arrow
arrow

    seu644qi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